2007/11/29

所谓的web2.0实际上就是心理学

定义
什么是社区
1999年……
讨论组、邮件新闻列表
2006年……
标签、投票、评论、回复、trackbacks、RSS、分享(email、IM)、分布、blog、wikis
不变的是……
人们因为分享相同的兴趣或目标聚到了一起

是什么组成了一个社区?
内容为王
伟大的产品创造交流
丰富的活动(有用的特征和功能)
强烈的兴趣(能引起强列兴趣的内容)
社会行为
名誉与认同感
一对一,一对多,多对多的交流
序列化、仪式感、群组

在社区中的人
Yahoo groups 为例
创建者
1% 的用户可能会创建一个 group(或积极投身于某个 group)
合成者
10% 的用户会积极参与,贡献内容或是回复某个被讨论的话题;
“消费者”
100% 的用户会在以上的 groups 活动中受益

为什么鼓励交流
价值产生于人与人的交流
参与
分享

隐式的东西:好的方面
过滤
提供有关信息的信息
原生态的普及
原创内容的创建
Flickr
增长的信任
Yahoo! Answers
花钱的用户
eBay
合作的创新
eBay & PayPal
包含
Lego Mindstorms

隐式的东西:坏的方面
太多的“社会性”特征使人分心
使产品的定位变得模糊
质量
垃圾评论、兜售广告(Splogs, spratings, spags, comment spam, trackback spam)
轻量级的交互=轻量级的内容
权力法则
强有力的参与者会变成产品方向的主要压力
权力会被滥用
弱势群体的声音:潜在的创新会被阻碍
内讧与拉帮结派
隐私与曝光
安全

强调认同感
欢迎
对人的关注
Flickr, MySpace
匿名可能意味着死亡判决
缺少责任与名誉感
个人品牌
昵称
关于/URL
头像
成就感
我贡献的东西
奖励
社会激励
"您有一封新邮件"


关注中心
不要忽视主要内容与目标

分别为创建者、合成者、“消费者”提供
CSC 人格类型的人不容易在 groups 间迁移
考量诺言很难,一般也是不合适的
磨平差别以维持平衡

设计系统
可扩展
社会性应用会有组织地发展
灵活地应对未来
尽早制定规则
"生态系统"式的思考
内容的移动
生态圈
结构
交互设计确立了一个群体与其它群体间进一步的渗透。

以上的内容翻译自 lukew 的一篇演讲稿IxDA_SocialWeb_LW.pdf,(建议看原稿,因为有些东西会消失在翻译中)。看完之后想起格林斯潘曾经开玩地说:“所谓的‘新经济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”。

Labels: , ,

2007/11/17

也说下豆瓣的改版

刚好我们也在改版,也面临同样的问题。用PY的话说,网站改版总是带来两个东西:新的 Bug、希望回到旧版的呼声。
自己的不好说就说下别人的吧:

1. 顶部的导航链接有8个,已经超过了一般人短时记忆的容量(7±2),加上二级菜单(而且是点击之后才会出现),明显增加了记忆负担,我看到许多人在抱怨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功能不好找了。而且“首页”这个链接功能与logo部分重复,放在这里有点多余;
2. “我的豆瓣”的二级导航变成了评论和讨论、广播和留言板,事实上我预期的“我的豆瓣”是我读过的书、想读的书、想看的电影等等,而现在“友邻”、“小组”这两个导航也放到了“读书”前面,显然,豆瓣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再仅是一个读书网站,这些改动也意味着豆瓣想让用户在网站上停留更长的时间;
3. 除了给好友发邮件,现在在豆瓣上的大部分操作都会出现在“友邻广播”里,如果友邻很多的话,可能会很烦人,明显的 facebook 作风,好像暂时也没有屏蔽的设置;
4. 豆瓣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好用的网站,视觉设计方面可以做得更好;
5. 不信任感,我使用豆瓣就是买书前看一下别人的评价,一般首先会认为要买的书是写得很糟糕的(比如一些技术书籍),如果豆瓣上的评价还不错,这种不信任感就会消失,也就是说豆瓣是一个可以给予人信任感的地方。

Labels: , ,